轉載自yahoo新聞 (中央社記者賴又嘉、陳亦偉台北10日電)
為推動廢除死刑政策,法務部長王清峰選擇親自撰文、高分貝宣揚理念,卻也升高議題的衝突性。在社會普遍仍對廢死存疑,加上時值大選,王清峰能否突圍而出,備受關注。
王清峰昨夜發出名為「理性與寬容─暫停執行死刑」的公開信,強調從憲法及人權角度,廢除死刑正是為確保生命權,「人死不能復生,確保生命權不應只是未來的事,必須是現在進行式。」她今天為捍衛理念,更直言寧可下台,也絕不批准任何一件死刑執行。
熟悉王清峰的人都知道,王清峰個性就是有話直說,活脫脫是個直爽的鄰家阿姨。前檢察總長陳聰明任內出現爭議言行,她在立法院備詢直言「若是我,早就離職。」讓站在一旁的陳聰明尷尬萬分。她也常在視察監獄時,只因看到受刑人苦讀考上大學,或聽到1句「部長,您真的很像我媽媽。」就與對方相擁落淚。
輿論質疑王清峰身為法務部長,若依個人好惡,選擇性執法,對國家法律未充分尊重和遵守,是「獨特的部長、獨特的做法」,這只講對一半。王清峰或有獨特言行,但擱著死刑不執行,是前任法務部長施茂林2005年12月26日以後就開始的作法。
法務部官員表示,政府推動廢除死刑,背後有相當大的理由,與台灣特殊國際現勢有關。台灣面對中國大陸威脅,要爭取西方國家支持,自然必須接納西方人權價值觀,無論誰執政,都很難不往「推動廢除死刑」的方向走。
但廢除死刑在台灣難落實,除卡在現階段多數民眾傳統觀念難接受,即便某天過半民眾贊成廢死,但要在哪裡蓋專門收容終身監禁受刑人的監獄?恐怕困難重重。從法務部單是要在偏遠地區建1座專供性侵收容人強制治療的醫院,都到處碰壁,至今沒著落,就可見一斑。
王清峰專文發表後,立刻招致反廢死輿論的強力反彈。面對推動廢死,民間團體可以高分貝宣導,但政府部門或首長需不需要為溝通理念導致對立升高,值得商榷;因為,歷史證明,推動大幅度的改革,「事緩則圓、水到渠成」永遠才是成功的關鍵。